欢迎访问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春到巫溪红池坝,山坳里的太白贝母正萌发新根,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的章文伟蹲在田埂上,指尖轻触湿润的泥土,向围拢的农户讲解苗期管护要点。晨露打湿了裤脚,他的声音却愈发清亮:“这不起眼的小苗,是咱山里的‘金疙瘩’”。与此同时,百公里外的南川校园里,同事杨毅正带着孩子们在“百草园”辨识黄连,香囊制作区的药香与笑声一同飘荡。从田间地头到校园课堂,从科普展台到国际交流场,这支屡获殊荣的科普团队以草木为媒,让中医药文化在巴渝大地生根发芽,更走向世界舞台。
田间课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种得下,管得好,卖得出”,这九个字是团队扎根乡村的核心目标。2023年5月,副研究员章文伟作为产业指导组成员进驻巫溪县红池坝镇,面对桃李滞销、产业单一的困境,这位专攻中药材种植的专家当起了“全能学徒”——白天翻书恶补果树栽培知识,夜晚连线专家请教销售策略,最终帮农户打通了出山销路。

解决燃眉之急后,章文伟将重心放回老本行。他带着团队走遍全镇13个村,结合80年代研究所老一辈专家的种植基础,遴选太白贝母、黄精等渝产道地药材开展试验。为了让农户放心尝试,团队不仅免费提供种子和有机肥,还创新推出“青脆李林下套种”模式,在不影响果树生长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寒来暑往,他的小汽车碾过每道山梁,从整地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把技术要点教到农户手上;更牵线加工企业签订回收协议,彻底打消“种得出卖不掉”的顾虑。如今红池坝的山林间,嫩绿的黄精随风摇曳,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在江津綦河流域,团队的技术身影同样活跃。针对明清时期就闻名的江津枳壳,研究员林茂祥带领团队协助构建生态种植技术体系,筛选优良品系,计划制定重庆市地方标准,让这味道地药材重新焕发活力。从巫溪的贝母到江津的枳壳,团队用脚步丈量土地,把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农户的增收实效,而这些实践也成为该所荣获国家级、地方各级科技成果奖项的重要根基。
校园播火:让传统扎根童心

“这是山银花,花瓣晒干后能泡茶;这是薄荷,摸一摸手上会留清香”,在南川区三泉镇中心小学的“百草园”里,杨毅拿着植物标本,给孩子们上起了生动的药用植物课。作为团队协助建成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点”,这所学校的“百草园”和“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已成为市级校园科普样板工程。

授牌仪式上,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王成敏赠送的《黄帝内经》《渝十味种植技术》等图书,为孩子们打开了中医药世界的大门。而“中医药互动体验嘉年华”更是让知识变得可触可感:香囊制作区里,孩子们按配比装入药材,亲手缝制安神香囊;芳香体验区的“闻香识药”游戏,让肉桂、藿香的气味印入记忆;饮品体验区的“元五行方”植物饮料,让大家尝到了药食同源的味道。“原来中药这么有意思!”一名六年级学生举着自制香囊的欢呼,正是团队最珍视的回馈。
多年来,团队以“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为依托,持续推进校园科普。从编写适合青少年的科普手册,到培训教师成为“兼职科普员”;从打造微型药用植物园,到开展节气养生课堂,他们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播撒文化种子,相关案例多次被市教委作为典型推广。
科普盛宴:让智慧融入生活
每年全国科普活动周期间,是团队最忙碌也最充实的时刻。2024年活动周期间,团队在南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搭建起“本草科普长廊”,研究员张军和重庆药用植物园负责人任明波带着“渝十味”药材标本现场开讲,从黄连的生长周期到山银花的采摘技巧,用通俗语言拆解专业知识。一旁的互动区里,副研究馆员梁磊、副主任中药师吴中宝正指导市民用金银花、薄荷等制作养生茶饮,发放自编的《金佛山药膳》《重庆道地药材》等图书,单日接待市民超2000人次,活动获评当年“重庆市优秀科普活动案例”。



日常里,团队的科普脚步从未停歇。在“药植雅韵·中医药文化岐黄之约”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指导国家电网职工制作本草养生锤,大家按步骤填充艾绒、包裹决明子,把“治未病”的智慧变成随身携带的健康关怀。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团队开发的系列特色活动屡获好评:为企业职工设计的疲劳缓解养生体验被评为“企业职工素质提升优秀项目”,为社区居民开设的药膳烹饪课程入选“重庆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璧山区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的科普嘉年华上,团队带来的“手把手学药膳”环节引爆全场。在团队老师赵亮和张晓琴的指导下,孩子们亲手将天然药材和食材巧妙搭配原料制成可口药膳,在实践中理解植物的健康价值,旁边的药用植物展览则解答了“中药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的疑问。类似这些科普创新实践业已该团队的“家常便饭”,团队所在的研究所2018年便成功获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成为文旅融合科普的标杆。
本草有约:让秘境敞开大门
“这是荷叶铁线蕨,是咱们重庆特有的珍稀药用植物,经过多年引种回归研究才得以保存”,在研究所本草园里,金牌解说员任明波正为参观者讲解。这片与合作伙伴共建的100余亩本草园,迁地保护了520余种名贵珍稀中药材植物,作为团队核心科普阵地,年均接待参观近万人次,这也是重庆市的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样板。
团队精心设计了多条特色参观路线:“珍稀植物探秘线”聚焦荷叶铁线蕨、八角莲等保护物种,由研究员张军讲解濒危原因与保护技术;“道地药材认知线”围绕黄精、玄参等渝产药材,志愿者青年解说员轮流介绍栽培技术与药用价值;“生态种植示范线”展示林下套种模式,由该所栽培学部选派专家担当“导游”同时还能为种植户提供直观参考。特别设置的“标本制作体验”,还能让体验者带走属于自己的“本草记忆”。


去年11月,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班学员专程到访,任明波带领大家穿梭在药用植物园,辨识艾草、益母草等植物,林茂祥研究员现场传授识别技巧,让学员们直呼“干货满满”。
国际传声:让瑰宝走向世界
“重庆的药用植物多样性太令人惊叹,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我们对中医药有了全新认识”,柬埔寨中医药中高级管理人员联合培养项目学员在参观后由衷赞叹。2024年11月,任明波带领柬方学员走进药用植物博览园,详解黄精“补气养阴”、骨碎补“活血续伤”的功效,现场演示简易香囊制作方法,相关活动被纳入“中柬传统医药交流优秀案例”。


这并非团队首次开展国际传播。近年来,他们依托研究所科研资源,搭建“中医药国际交流平台”:为上合组织国家经贸考察团介绍珍稀药用植物保护成果,展示520余种迁地保护植物的生存智慧;通过线上讲座向东南亚国家分享渝产道地药材种植技术,提供《金佛山特色药用植物》电子手册;参与的“渝港澳青少年自然探索本草行动”系列活动,在线实时观看人数超百万人,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团队主导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创新项目”,2024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肯定,其构建的“科研+体验+传播”国际科普模式,成为地方科研机构对外交流的典范;2025年赴新加坡宣传交流也在当地刮起了“渝药本草风”,被当地市民关注和认同。
薪火相传:以荣光诠释担当

这支团队的背后,是一所老牌科研机构的初心传承。始建于1937年的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拥有我国最早建成的药用植物园,被誉为“中药宝库”。团队成员延续着老一辈的坚守——章文伟踏着80年代专家的足迹深耕红池坝,刘正宇研究员40余年深耕资源分类研究,多种珍稀植物以他的名字命名,其领衔的工作室获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胡开治、朱照静2个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张军、林茂祥等专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内容,让专业知识走出实验室。








团队的付出收获了诸多荣誉:研究所先后获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3A级景区”等多项国家级称号,拥有3个“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2名成员获评南川区“金山英才”;任明波等核心成员多次荣获“重庆市优秀科普工作者”称号和入选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创作的科普作品连续三年在市级有的甚至在更高级别的赛事中获奖。
“每味药都有故事”
“每种技术都藏智慧”
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信使。
这些荣誉既是认可更是责任
从乡村田埂到校园课堂
从本草园小径到国际舞台
用脚步丈量责任
用匠心传播智慧
在草木与人间的联结中
书写着新时代科普工作者的担当与荣光
下一章:没有了